2025年7月31日,湖南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 《湖南省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下称《条例》),将于10月1日正式施行。作为全国首个省级细胞与基因产业专项法规,其核心突破在于为危重患者开辟了一条合法的“拓展性使用”通道——允许未参与临床试验的危重患者,使用尚处于试验阶段的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这一制度设计不仅改写了个体生命的救治轨迹,更标志着我国在平衡医疗创新与患者需求上迈出关键一步。
一、立法核心突破:为“无药可医”者打开生命通道
《条例》第十六条明确规定:
对正在开展临床试验、用于治疗严重危及生命且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疾病的细胞和基因产品,经医学评估可能获益且符合伦理原则的,经审查和知情同意后,可在临床试验医疗机构内通过拓展性使用或拓展性临床试验,惠及其他病情相同的患者。
这一条款的三大价值点:
适用人群精准定位:针对如晚期癌症、严重心衰、肝衰竭、ALS(渐冻症)等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危重疾病患者,为其提供“最后一搏”的合法路径。
“阶段性成果”优先原则:对已取得积极进展的产品(如CAR-T、干细胞疗法等),优先开放拓展性使用,大幅缩短前沿疗法落地周期。
患者权益刚性保障:
双确认知情同意:要求以通俗语言告知风险,未成年人需监护人书面同意;
无条件退出权:患者可随时要求终止治疗;
损害救济兜底:研究机构或申办方须承担治疗费用及经济补偿。
案例印证:2021年,湖南省肿瘤医院开出省内首张CAR-T疗法处方,一位72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治疗后实现肿瘤完全缓解,成为湖南首例受益者。此类疗法虽疗效显著,但传统流程需经历漫长临床试验,而《条例》实施后,同类危重患者将无需被动等待。
二、产业生态重构:从“堵点破解”到全链条赋能
湖南此次立法不仅聚焦患者救治,更通过制度创新扫清产业发展障碍:
1. 破解临床研究动力不足
病床考核松绑:临床研究用病床经认定后,不纳入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率等考核指标,释放医疗机构参与动力。
伦理审查提效:建立多中心伦理审查协作机制,探索审查结果互认,避免重复审查(审查时限压缩至30日内)。
2. 打通细胞采集合法路径
明确规定:企业、科研机构需通过损伤性手段(如采血、活检)获取细胞时,必须委托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并建立全流程追溯系统,从源头解决“采集合规性”难题。
3. 金融与政策协同发力
政府基金重点支持:对取得临床试验批件的项目予以倾斜;
保险产品创新:鼓励开发临床研究责任险、产品责任险;
审评审批加速:省级药监部门提前介入,指导企业申请国家“突破性药物”加快上市。
产业基础支撑:湖南生物医药产业2024年营收突破3300亿元,培育出源品干细胞(新冠期间提供全国10%危重症治疗支持)。
三、全国意义:为细胞治疗“中国方案”提供范本
湖南立法在国家政策框架下实现三大突破性探索:
1. 衔接国家战略,填补制度空白
呼应2025年国家发改委《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加快细胞和基因技术产业化”要求;
与国家《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管理办法》形成互补,首创省级层面“拓展性使用”实施细则。
2. 形成区域立法协同效应
此前深圳(2022年)、天津(2023年)已出台类似条例,但湖南在伦理审查互认、患者救济机制、金融支持力度上更为系统化;
为上海、北京等生物医药高地提供“风险可控、创新优先”的立法参考。
3. 推动治疗领域扩展与技术普惠
趋势延伸:细胞治疗正从肿瘤向自身免疫疾病快速拓展。如浙江大学医学院儿童医院2024年开展CAR-T治疗儿童红斑狼疮,20例患儿停用激素后症状显著改善;
成本优化:“货架型”CAR-NK技术(如浙大二院研究项目)推动标准化生产,未来有望降低疗法价格。
四、挑战与展望:细则落地决定政策红利释放
尽管《条例》开创先河,但配套细则亟待明确:
“严重危及生命”的临床界定标准;
“阶段性成果”的科学评价体系;
伦理协作机制的操作流程。
行业预判:随着10月1日法规实施,湖南有望吸引全国细胞治疗企业、临床机构集聚,形成“政策-技术-资本”三角循环,助推中国在基因细胞治疗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结语
湖南以立法破冰之举,在生命伦理与产业创新的平衡木上踏出关键一步。当制度壁垒被转化为发展动能,中国细胞治疗产业的“黄金时代”已不再遥远——让前沿科技穿透审批高墙,直达每一个亟待拯救的生命,这才是立法最本真的温度。
免责声明:
文章仅用于科普交流,无任何商业目的不作任何商业用途,亦不表示任何医疗声明或建议。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