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技术被认为是世界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前沿和制高点,它是第三次医学革命的核心,不少在干细胞领域取得了科研成果的科学家还获得了诺贝尔奖。干细胞技术正在引领现有的疾病治疗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同时也为人类应对健康挑战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新的思路。当全球各国都在重金投向这个领域,中国又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细胞治疗的时代已然到来,又能为我们创造怎样的未来?
《天岁对话》特邀特邀张宏民老师对话齐忠权院长,围绕生物医疗,共话细胞,共探未来!
天岁对话 Vlo.01
以下为对话实录:
01 培养大量人才
张宏民老师:
那么 2006 年您回国,当时您是怎么一个考虑的呢?来到国内之后,这些年您做了哪些具体的研究工作,请跟我们谈谈。
齐忠权院长:
谢谢。因为在这个留学期间,我经常回国,回国看到了国内大医院里人流如潮,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非常多,所以作为一个医生我是很着急的,学成了以后应该尽快回来。虽然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还是有国界的,尤其是一位医生,应该为祖国人民服务。所以说当时我就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瑞典的一切条件,回到了祖国。当然回到祖国以后,这 18 年也是做了大量的工作。
作为一个器官移植医生,我在厦门大学创建了(器官移植)研究所。到目前为止已经培养了近150名研究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
齐忠权竭尽所能发展厦门大学器官移植学科。2007 年,他创办了厦门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组建了一支多学科、有深度、有活力的科研团队。
同时,我发现中国的器官移植没有国际化,也没有正规化,我做了大量的工作,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大技术研究课题。我把这些年培养的学生分了几个阶段,从同种移植到异种移植,然后到干细胞治疗。
他的研究领域以器官移植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立志推动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他围绕免疫排斥机制研究、免疫抑制剂开发、组织工程、干细胞技术和动物克隆等领域,在转化医学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深入探索,立志推动我国器官与组织再生领域的发展。经过努力,研究所已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2012 年,齐忠权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中的主要课题将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临床器官短缺和免疫排斥问题,对临床器官移植具有重大的意义,已经为异种移植的攻破,解决器官短缺这一世界性难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近五年来又做了另外一项工作,就是把我在厦门大学的十年,所积累的这些丰富的经验,做了支援西部建设的服务,给广西大学创建了医学院,到了广西以后,我又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的干细胞外泌体的重大课题,目前课题已经结题,有非常好的成果。
2017 年,他受广西自治区的委托主动支援西部建设,协助创建广西大学医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经过齐忠权多年的努力,学院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源源不断地培养了许多高素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02 践行医者仁心
张宏民老师:
您一开始所研究的方向是器官移植方面,一个什么样的契机使您对干细胞领域有一个认识,并且深入到研究当中去呢?
齐忠权院长:
器官移植医生最主要是挽救器官衰竭病人,生病可以给他换器官。我时刻在想能不能病人不到器官衰竭这个程度,我们就预防,所以说在 2013 年 4 月 2 日,在央视第十套节目,我们做了一个(栏目)叫未来器官工厂,主要是给年轻人讲科学幻想。十年过去了,这个幻想已实现了。
因为器官移植目前的移植免疫这个门槛已经突破了,但是器官短缺,我们就考虑到能不能用动物的器官代替,或者是人造器官,或者是克隆器官,目前猪的器官,猪的心脏移植给人已经成为事实,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完成了国家重大课题。在供体和受体的组织嵌合方面,我也是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猪心换人心!2022 年 1 月,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医师进行了世界首例转基因猪心移植手术,57 岁的大卫·贝内特(David Bennett)完成了一次“实验性”心脏移植手术。为其捐献心脏的,是一头 1 岁大、重 240 磅的“基因修饰”猪。该病人术后存活了约两个月。
当然做器官移植的医生,我就想了,能移植器官,细胞肯定是也能移植,干细胞这么好的东西,21世纪到来,科学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就是干细胞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以说我们真正地找到了好东西,干细胞是可以修复受损的组织器官。
所以这样的话,在组织器官没有到衰竭之前,我们就介入,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的话,我们从古到今一直是想找长生不老的药,我们健康的人也希望长寿,所以说我们真正的灵丹妙药在哪里?目前全世界已经找到了,就是干细胞。
未完待续 敬请期待